继续做好枝江网站的信息更新,为媒体转载提供快捷的信息来源 枝江酒业官方网站设置有新闻中心、人力资源、产物展示、公司荣誉、访客留言等多个栏目,经过了叁次改版升级,年点击量近亿人次。网站中的“新闻中心”栏目,每天上传最新的公司信息,成为全国同行业中信息更新最快的公司网站。因为上传信息快,稿件质量高,也成为《华夏酒报》、《新食品》杂志、《糖烟酒周刊》、《中国酒业》杂志、《特别关注》杂志等许多媒体的一块选稿“基地”。有许多媒体朋友打电话要采访素材,只要告诉他们进入枝江酒业网站的新闻中心,第二天就可以看到枝江酒业的新闻又刊登在了新的媒体上。其中,今年上传的“枝江酒业又一科研成果获专家认定”、“百年枝江的百亿路径”这两篇稿件被全国100多家媒体转载。 正确认识新闻宣传的重要地位,为公司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新闻宣传和广告相比,新闻有叁个优势广告不具备。首先,广告是老王卖瓜,自己说自己好,而新闻是别人说你好,角度不一样,宣传效果不一样;其次,广告给的是概念,新闻给的是事实。在概念与事实的取舍上,受众大多更愿意相信事实,而不相信概念。第叁,省钱。枝江酒业的新闻宣传和广告宣传在效果比较上,新闻宣传的价值更胜于广告宣传,而在价格上却不到广告费用的百分之一,真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在宣传队伍的建设上,我们以公司宣传部为中心,建立了由30多人组成的通讯员队伍。每年组织通讯写作培训活动,先后聘请湖北日报、叁峡晚报等高级编辑、记者为通讯员进行专业培训。同时,分批次派出有写作潜力的通讯员到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新华网等组织的培训活动中去学习,帮助他们提高写作和摄影水平。坚持每半年评选一次,每年度总结表彰一次,按发表的篇数、级别、字数等给予奖励,大大提高了通讯员队伍的写稿热情。 在宣传资源的整合上,我们打了一套优质高效的组合拳。一是建立和记者、编辑们的良好关系,确保公司有价值的新闻稿件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版面和读者见面。在媒体队伍中,也分叁六九等,有打着新闻宣传的愰子捞取钱财的,有冲着广告费来溜须拍马的,还不排除有恶意攻击来挑刺的,不一而足。面对这样的来访,我们一律以坦诚的态度对待,热情接待,尊重事实,以理服人。今年,北京一家行业媒体来到我们公司,有朋友提前提醒我们,他们是来找麻烦的。我们心底无私天地宽,不卑不亢地与他们交流与沟通,对方不仅没有挑毛病,还有感而发,为枝江酒业写了洋洋洒洒4000多字的宣传报道发表在他们报纸的头版头条。通过这件事,让我们体会到,与媒体的沟通要特别讲究方法,沟通不好是包袱,沟通好了就是财富。二是邀请专家学者写稿。当今社会,借金钱易,借外脑难。为了借好外脑,我们邀请一批专家学者、党政官员、作家记者以及社会知名人士为我们写稿,用外来视角看枝江酒业变化,起到了更好地文化传播作用。叁是编辑出版了《百年老字号》、《今朝有酒》、《把酒问枝江》、《楚天神曲》、《日月生香》等报告文学专集,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被中国酿酒工业协会领导评价为湖北最有文化底蕴的白酒公司。 在对外宣传的延伸上,我们面向全国媒体投稿。近十年来,几乎每天有叁篇以上的稿件见诸国家级或省市级报刊,其中,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奖励的有100多篇。还有十多篇文艺作品被人民日报海外版、散文海外版转载。通过多媒体宣传,全方位渗透,全方位地开发宣传活动,做到“报纸上有图文、电台上有声音、电视上有影像、网络上有人气”,多方位、立体化宣传公司和职工,提高了枝江酒业的知名度。在采写稿件的过程中,我们力求质量抓特色,围绕故事写文章。枝江酒业产物形象代言人孙红雷在拍枝江产物的广告片中说过一句精彩台词,我们都是有故事的人,这句话一经播出,在北京文化娱乐圈便流传开来。枝江酒业的稿件特色十分注重故事性和画面感,颇受编辑们看好。比如对于人才建设方面的稿件:“集团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13名,中高级技术职称人数46名,研究生9名,国家级白酒评委8名,国家级果露酒评委4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白酒专家2名,中国酿酒大师2名,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省级白酒评委25名,人才、科研和技术实力行业领先”。如果说这样的数据仅限于一般性的稿件内容,那么,下面这段话就是有趣的故事性的文章内容了:“在枝江酒业的女职工队伍中,既有从生产一线走到央视非常6+1舞台的文艺骨干,也有年仅26岁就考上国家白酒评委的湖北省评酒状元;在酿造车间活跃着开行车的姑娘们,在宣传战线,聚集着写美文的娘子军”。一群有故事的女性为枝江酒业增添了许多的看点和亮点。这些发生在枝江酒业的实实在在的故事通过全国媒体已经得到大范围的传播。 枝江酒业经过近200年的创新发展,如今已壮大为以白酒酿造为主,以包装彩印、保健酒制造、资源回收、饮料加工为辅的多行业配套发展的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的大型产业集群。2013年,集团将实现销售总收入100亿元,真正实现“百亿枝江”的宏伟目标。为了早日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会更好地发挥新闻宣传的巨大作用,用优秀的作品鼓励人、感召人,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张同)